对话冯鑫:魔镜产品终于及格 但并非为上市而生(2)
说魔镜是一款“为上市而生”的产品是无稽之谈,就算暴风没了我也要做VR;一年前是这样想,现在我也这样坚持。...
更具体说来,冯鑫还为魔镜制定了N个“100天计划”:
第一个100天(14年10月到15年1月),在社会上引爆“暴风魔镜”这个概念,迅速吸引、锁定资源;
第二个100天要打磨硬件、调试软件,做好内容准备,包括电影、全景视频、游戏、基本的内容服务等等,还要开始涉足渠道;
第三个100天,硬件要过60分,软件要过基本关;
……
按照冯鑫的计划,今年Q4,上述准备做足,进而大举在线下推广,争取达到5000-10000台的日销量,将产品做到100万的销量。11月份还将推出VR一体机,几条产线并行。
冯鑫认为暴风有一套稳健、完整的打法。但对于新兴领域,风险和质疑也是存在的。
质疑
冯鑫将魔镜第一阶段的规划称为“非资本投资期”——养产品、养内容、准备渠道、锁定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VR要实现沉浸体验很难,软件层面的优化挑战较大,算法难度大,人才优先,并非短时间能够攻克。
目前魔镜3采用的系统,我们称之为沉浸感1.0版本,依然有bug,最快还要3个月、最迟要6个月来打磨;
有些推广上的难度我也没想到,VR是很注重体验的产品,线下体验和引导对销量影响很大,但我们不可能养得起成千上万的线下导购人员。
我们研发了一个新产品来解决这个问题,今年会推出类似“投币电影”一类的自助VR体验机,让用户在不需要指导的情况下完成虚拟现实的体验。
除了软硬件优化及线下推广遇到的困难,冯鑫的高调也引来业内的质疑。将体验不够好的类Cardboard设备推向市场,对整个VR行业的普及和发展是利还是弊?
对此,冯鑫也承认魔镜1、2代产品提供的是并非是沉浸感的体验,但他认为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不够完善,他还以早期的摩托罗拉手机以及个人电脑为例来佐证自己的判断。
还有质疑来自,国内外VR打法不同。最早引爆这一期VR浪潮的Oculus,在以相对缓慢的进度推进自家设备;而移动设备三星Gear VR,据说新产品也跳了票,取而代之的消息是“三星位于达拉斯总部的研发实验室,有两三百人的VR研发团队在进行N种尝试。”,而国内不少的VR厂商,更多是一种“跟随”行为。
相信冯鑫的很多策略也在等,等谷歌研发VR版的操作系统;等手机按摩尔定律更新换代,为VR设备提供更好的体验;等海外的技术、产品创新,以便继续跟进。
从技术角度来说,暴风魔镜有它的被动和劣势。
谈及国内的巨头,如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乐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的入场,冯鑫认为他们一方面“战略上不够重视,总监甚至产品经理们在推动VR”,另一方面接受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过程,要抛开过去的思维和方向。
开始干,和把这事儿当事儿干,是两回事。
不过,冯鑫说自己能想到的TOP 10假想敌,也已然在行动中了。
想必明年的VR行业,可能会出现BAT3M等巨头入局的场面。
展望
在现有可控和成熟的资源技术里,冯鑫一直不遗余力地在为魔镜抢时间:
冯鑫认为VR这种重视体验的设备,最重要的渠道是线下体验店。今年元旦过后他找到了天音、爱施德,从而锁定了手机卖场这一主要的线下渠道;二者成为投资方,则让魔镜牢牢卡住了这路资源。
电影资源被冯鑫视为魔镜这两年和平演进的关键因素,”截止明年6月份或9月份,五成以上的用户的使用状态就是体验电影。到明年年底看电影可能就变成只占两成,要用这个优势(尽快)把量做起来。“
魔镜三代产品的输入方式一直采用单手柄操控,冯鑫认为这能满足用户六七成的操控体验,”土归土,但是目前最适合VR的交互方式。手势识别虽然酷炫,但目前也就一两成的VR体验,如养成类、与生活相关的场景会用到“。
11年到13年,暴风影音曾经经历过没钱的日子,冯鑫很知道如何”把钱花在刃上“。
他想通过一个“六十分左右”的产品和现有的资源打时间差,把VR的雪球滚起来。其结果就是,一段时间内提及VR,第一个想到的国内产品可能就是”暴风魔镜“。
能否逆袭BAT,冯鑫的”全球DT大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