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快的合并之后:大操场上还有三只小蚂蚁

2015-05-21 15:30:28 来源:创业家作者:佚名 人气: 次阅读 1194 条评论

“野蛮人”和“幸存者”的战争看样子,小李八成是个好丈夫。他是个随大流的App开发工程师。一个月前,因为公司架构调整,他失业了,一时还没找到新...

 “野蛮人”和“幸存者”的战争

  看样子,小李八成是个好丈夫。

  他是个随大流的App开发工程师。一个月前,因为公司架构调整,他失业了,一时还没找到新工作。为了不让老婆糟心,他就像《开往春天的地铁》里面的男主角一样,每天按时定点拎包出门。跟电影里不一样的是,他没在地铁里瞎晃悠,而是开着他的小破车到处拉活儿。他在手机里下载了三个拼车软件,每天用天天用车接两单,用51用车接两单,用嘀嗒拼车接4单。

  “天天和51都限制一天两单。”他说,“嘀嗒倒是不限单次,但超过4单,就拿不到超额补贴了。”

  这样大半个月下来,小李能挣到小3000块钱,总比闲待着强。也有人支招说,为什么不去注册人民优步的车主,补贴给得更凶残,只要一周接满70单,保底7000块到手。

  “可惜啊,我的车不值8万块,还没到人民优步的注册标准。”他说,“不过,听说滴滴顺风车在招车主,注册就送150块充值呢。”

  2015年的夏天叫人厌倦。眼看着,打车补贴大战才刚消停了不到半年,专车之战还尘埃未定,拼车战争又要开始了。4月2日,快的旗下的一号快车上线;5月13日,滴滴快车上线;6月1日,滴滴顺风车即将上线。这就是说,滴滴快的在联手拿下中国90%的打车市场之后,不仅要发力做专车,也不会放过拼车这个第三战场。再加上代驾和大巴,一个都不能少,滴滴快的果真正在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出行流量入口。

  滴滴快的是个好故事,但对于拼车先行者们来说,就像等待已久的戈多一样,它终于还是来了。这位戈多先生不但是个大财主,还玩惯了砸钱的游戏。2015年春天,在完成了滴滴和快的的合并之后,这家公司本质上已经吸干了中国90%以上能拿出5000万美元以上的VC和PE的钱。按照公开的D轮融资额计算,滴滴快的账面上应该有10~15亿美元左右的现金。在合并之后,公司的估值也达到了80多亿美元。尽管早前滴滴快的的董事会成员曾经公开对媒体表示“一年之内不会上市”,但一年的时间转眼就到。一旦上市,这会是一家百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土豪入境,生死存亡,无可奈何。这意味着,诸如嘀嗒拼车、51用车、天天用车、微微拼车、爱拼车……这些在一对一拼车领域耕耘了6~10个月的创业公司,它们将不得不被卷入这个名叫拼车的饥饿游戏。

  这是一个关于生存、竞争和杀戮的游戏。你知道,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经过各种猜忌、结盟、翻脸、暗度陈仓和虚晃一枪,最终只有最强的那一两个可以存活。

  我们可以做出一些大致的预测:在接下来的6~12个月里,将会有5~10亿美元的金钱投诸其中;这些创业小公司,它们要么将作为战争中的支流被整合,要么默默地消失;但如果自己足够幸运、对手又足够愚蠢的话,或者;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也许有人能够得到10~50%的机会活下来,就像囚犯肖申克等待那一声雷鸣一样,等到下一个越狱的机会。

  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因为剧本早已写好。

  主角有两位。一家叫作滴滴快的的中国公司,以及一家叫作Uber的美国公司。

  如果非要给Uber这家公司画像的话,那么大致可以参考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头像。一位是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一名在决斗中死去的伟人;一位是安·兰德夫人,一名坚信自私是资本主义原动力的哲学家。这就是说,Uber不折不扣是一位信仰达尔文哲学的“野蛮人”。

  “野蛮人”向来不管不顾。他们坚信自己的理念,无视自己的弱点,披荆斩棘,毫不留情。一位和Uber美国总部打过交道的从业者私下表示,这就是一家“没有底线”的公司,他的老板就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自打2009年成立以来,Uber已经在全球6大洲、57个国家、20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至于遭遇各地政府和出租车从业者的抗议、驱逐和禁令,更是毫不稀奇的家常便饭。尽管如此,Uber在完成E轮融资之后估值仍然高达410亿美元,是全球汽车共享经济的巨无霸。

  “Uber正在向千亿美元估值发起冲击,因此必须拿下中国和印度市场,否则它的估值反而有下降的危险。”一位和Uber接触过的创业者透露说。

  “野蛮人”来得有点儿晚。2014年2月,Uber进入中国,开始和租车公司合作,经营中高端专车业务。6个月之后,人民优步上线,并迅速进入9个城市。就像美国的UberX和欧洲的UberPop一样,人民优步不那么守规矩。这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挂拼车的羊头,卖低价专车的狗肉”的“伪拼车”产品,因为大量使用黑车司机,疯狂扩大单量,提供价格低于出租车的服务,游走在政策的灰色地带。

  尽管枯燥,还是有必要解释其中奥妙。按照中国的交通出行法规,只有出租车和租车公司有牌照的租赁车辆能够投入地面商业运营。严格来说,利用私家车进行专车运营都算黑车,是违法行为,有可能遭遇钓鱼执法和短期禁令。不过,2014年初,北京、无锡、杭州、深圳等城市又陆续推出了鼓励拼车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支持出行路线相同的人搭乘其中一人的小客车出行,以实现环保和节约路面资源的目的。

  政策红利打开了新的缝隙,提供了新的机会,于是拼车显得有利可图。原先,无论是一对一拼车,还是一对多拼车,都不新鲜,是各种分类信息网站的标配。但在新政策出台之后一年间,全国先后出现了十余款拼车软件,前面提到的若干产品均在其列。

  作为中国市场的后来者,人民优步把握住了新的机会。它面临的尴尬在于,甫至中国,便发现几乎所有能够合法运营的车辆资源,也就是出租车和有牌照的租赁车,都已被瓜分殆尽。它选择了“以拼车做专车”的切入方式。这能够有效实现两个目的:第一,回避专车运营的政策风险,不受牌照限制;第二,迅速调动私家车源,扩张弹性大。

  简单来说,在移动出行领域,最核心的竞争就是对车源的争夺。只有车够多,才能保证有人接单。宝驾租车创始人李如彬给算了笔账:全国的出租车大约有50万辆,全国有牌照的租赁车大约有40万辆,而全国的私家小客车则有8000万辆。前二者是有限的存量,后者则是巨大的增量。

  “在扩张期,毫无疑问应该用私家车。”一位出行领域的资深投资人说,“出租车没有商业价值,先不谈。租赁公司的车已经被滴滴快的、神州租车、易到等一堆公司挖得一干二净了。某种意义上说,你现在去抢租赁公司的车,甚至都比去银行贷款再买一辆车还贵。”

  在接下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人民优步的日单量迅速接近滴滴快的有未经证实的消息指出,截至2015年4月左右,滴滴快的的专车日单量达到52万左右,而人民优步的日单量则在20~30万之间。要知道,人民优步既没有像滴滴快的那样烧上一年半的钱,也没有打车软件的巨额倒流这样都能干得出来,实在是可怕的大变量。

  “如果情况就此继续下去,实现反超指日可待。”上述投资人在采访中说,“滴滴快的再不应变,几个月后,先被干掉的不是嘀嗒、天天和51,而是滴滴。”

资料来源:《创业家》整理

  资料来源:《创业家》整理

  滴滴快的怎会轻易就范,它正在飞奔而来的路上。2015年4月底,就在滴滴推出各项拼车业务前夕,在一次小范围的媒体见面会上,滴滴快的总裁柳青感叹说:“要不是滴滴半年前就开始研究拼车了,现在该多么被动啊。”

  我们搜集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消息。因为并未得到滴滴快的的确认,又正处开战前夕的敏感时刻,因此仅供参考。有消息说,滴滴快的成立了8大事业部,拼车正是其中之一,而创始人程维已经把拼车当作压倒专车的第一优先级来处理。这项业务将配置60个人的团队、上亿美元的资金,以及一位腾讯出身的产品经理。至于是否如当年美团一般实施T型战略,则未可知。

  如果说Uber是个国际化的“野蛮人”,那么滴滴快的就是第一季的饥饿游戏里得以生还的幸运儿。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这家公司的成长历程简直就像那个“打小猪”的电子游戏,摁住一个,永远还有下一个,没完没了自己刚刚好不容易跑起来,摇摇租车出现了;刚打完北京的摇摇租车,杭州的快的又赶上来了;刚跟快的掐着呢,上海又出了个大黄蜂;想着要不把大黄蜂买了吧,可那边融资还得抓紧办呀;等到快的可算买了大黄蜂,自己也融了7亿美元,这下可安全了吧,一看,人家快的也融到了6亿呢;最后DST的大佬一合计,反正Uber要来了,你俩不想死的话,就干脆合一块儿吧。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经典画面:前一天还在天幕下捉对厮杀的对手,今天却手拉手站上了烈火熊熊的冠军领奖台。从3年前优酷土豆合并,到今年初滴滴快的合并,再到4月58同城和赶集合并,甚至包括传闻中携程和去哪儿的合并,无一不是如此剧情。

  在一次创业者的饭局上,有人提起这个话茬儿,开玩笑说:“这就好比说,一群投资人在那儿看,心里盘算着会有一个人赢,但拿不准谁会赢。好,我干脆每一个都投,把你们圈起来,然后我吃饭去了。吃完回来一看,该打得差不多了吧。万一还剩俩打得难分难解,恐怕两败俱伤,那我就上去劝劝,两个并一个。反正,不管你们怎么打、打成什么样,庄家总是赢的。”

  滴滴快的就像一只美丽的陀螺,赢了第一回合还不够,还必须再参加第二回合,进入下一个循环。它得永远旋转下去,因为时间是不会停止的。

  “出行的故事,才讲了三分之一。”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说,“接下来第二季,估计是滴滴快的和Uber短兵相接。滴滴快的需要继续覆盖,Uber也要看它能不能用野蛮打法把这个市场强占出来。Uber有全球经验和技术优势,但最后估计是谁也打不死谁。到了第三季,剧情可能是两家手拉手一块儿把商业生态给建好了。”

  “至于那几个小拼车软件,不是主流,可能做着做着就被整合了”,他说。

  这听起来不太公平。既然都走到这个大风口了,谁也不甘心做配角、炮灰和陪练。

  尽管争议声不断,但Uber全球扩张的步伐从未停止

  大操场上有三只小蚂蚁

  宋中杰,45岁,嘀嗒拼车创始人。出身于惠普和谷歌,有两次失败的创业经历,一次软件,一次团购。

  李华兵,37岁,51用车创始人。做过码农,也做过投资,有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做垂直电商

  翟光龙,34岁,天天用车创始人。出身于宝洁,有一次半的创业经历。他曾经是美团网的早期团队成员,也做过赶集网蚂蚁短租的CEO。

  过去一年,这三位不甘心失败的“失败者”,从电商和团购的上一轮风口掉下来,又继续往前走。好不容易,终于给他们找到了拼车这个新风口。真正的风口永远是拥挤的。在滴滴快的入场之前,这里已经有过一场局部战争。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