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农村电商之风 农村征信也开始下乡了

2016-06-21 08:17:03 来源:钛媒体作者:佚名 人气: 次阅读 216 条评论

摘要:由于征信基础较弱,收集、整理、核准、评估、查询农村信用信息比较困难,涉及征信的农村模式、农民隐私保护、涉农数据安全、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交换、符合农村实...

  摘要: 由于征信基础较弱,收集、整理、核准、评估、查询农村信用信息比较困难,涉及征信的农村模式、农民隐私保护、涉农数据安全、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交换、符合农村实际的征信产品和服务等基础工作还非常欠缺。由此导致了信用缺失、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城乡信用体系建设差距明显等一系列问题。

题图由视觉中国授权钛媒体使用

  题图由视觉中国授权钛媒体使用

  农民的贷款难一直困扰着农村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对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三农”问题上,存在的大量贷款需求成为一种潜力巨大的隐性需求,所以当前农村形成了很多种的信用形式,这种信用形式主要体现在担保形式上。

  农村贷款的担保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

  当前,农村基于贷款的担保形式比较单一,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五种担保方式中,一些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仅开办了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三种,留置和定金担保方式均未开办,担保方式比较单一而传统。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基于贷款的需求,衍生出了很多担保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农户联保、户主担保等方式。比如在内蒙古的一些农村,就出现了“五户联保”的方式,现在是“两户联保”的方式。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一些村庄,现在流行的是“两户联保”的方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某农户想贷款,农村信用合作社就要求其找一个信用状况比较好的人担保,当贷款人还不上贷款的时候,担保人就要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

  托克托县“两户联保”的利率是0.7%/月,即年利率为8.4%。还是比较高的。“两户联保”的还款期是一年,每个季度收取一次利息,到期还本。贷款金额从几千块到几万块不等,有的信誉好的,还可以贷到十几万。这种贷款方式基本上覆盖了农村的所有人员,而且基本上所有的农户都有过贷款的经历。但是对于那种赌博、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来说,基本上很难贷到款;或者农村的一些人经营某些项目,破产了,也很难贷到款,特别是该人在农村声誉不佳,基本上就不会被“两户联保”政策所覆盖。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两户联保”的担保人选择,一般集中在有稳定职业的人群中,比如教师、城市中有稳定工作的人士等,或者选取一些虽生活在农村但是收入不错、为人信用资质比较好的人士。但是基于这些担保人的信用审核,基本上没有特定的手续,也没有相关的记录材料供其填写。

  农村熟人圈子,降低了贷款的征信成本却不符合市场的逻辑

  农村信用合作社仅仅利用熟人圈子来了解担保人的信用状况,因为农村的熟人圈子特点,决定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不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去做征信这种比较市场化的工作,这是一种优势,但是,相比于这一点优势,这种做法的很大一个致命缺点就是没有对担保人的信用进行征信存档,当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未来需要面对转型的时候,这块工作的缺失可能是致命的。

  比较明显的是,农户联保这种形式在制度上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这种捆绑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农村,这就为原来贷不到款的、在传统金融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或者没有地位的农户提供了贷款机会。在实物担保非常缺失的情况下,农户因为是自行寻找担保人,所以对于信用社而言,有利于其收集所覆盖区域的具有良好信用资质的担保人员信用资料,进而为以后信用社更好地进行农户贷款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也促使农村信用合作社向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靠近。

  另一方面,因为这种形式是联保性质的,比较符合农村熟人圈子的特点,所以省去了征信等中间成本,由此带来的风险被大大降低;因为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借助联保小组中其他农户来识别农户的信息透明度,所以有效地缓解了农户贷款信息不对称程度,极大程度的降低了贷前甄别、审核、贷后管理成本,这也是这种联保形式比较具有优势的地方。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尽管某种贷款形式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相应贷款,但是这种担保的形式还是基于农村的熟人关系,所以征信在农村还没有发展起来。这种形式多少有点口头信贷的形式,而且通常是建立在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这其实是一种非正常金融活动的表现。

  据《银行家》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通过对2004—2006 年185 个样本农户分析发现,约有四分之三的样本农户没有用书面形式表达债权债务关系,仅有口头借款协议,高达97. 3% 的农户没有设置债权保障措施(也就是说没有设置担保或抵押)。也有资料表明,在对330 户农户的调研问卷分析表明农村借款的契约化程度低,选择口头约定的比例高达76%。这种口头信贷的特点比较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

  农村征信市场的冻土正在被逐渐开掘

  互联网金融很大的一块内容就是征信,当互联网金融进军农村市场的时候,征信就成为一种绕不过的程序。多种互联网金融形式在农村拓展的时候,面对着传统农村金融市场口头信贷特点比较突出的状况,征信市场的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

  拿P2P来说,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涉农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占贷款总比重的28.1%,同比增长13%,其中农户贷款余额5.4万亿元,同比增长19%。农村的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拓展空间。农村的金融市场仍具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合拍在线董事长王实指出,整个金融环境留给P2P的空间其实并不是那么大,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城市,银行的业务已经非常深入了,农村市场却在很多地方连银行网点都没有,所以这应该是P2P将来关注的对象,而且能够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各方面吻合。

  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央行的征信系统中,23%的数据都是来自于城市市民,而9亿多农民里面,被纳入该征信系统内的基本上很少。大部分的农民群体从来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信贷关系,这就为P2P在农村掘金设置了极高的障碍。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针对农村居民进行征信的平台。虽然目前移动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很快,因此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商业数据的不足,但是基于农村居民的金融行为数据是缺失的,所以征信的数据是不完善的。

  当然基于农村移动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积累的数据可为金融行为提供参考。

  当前一些互联网科技巨头加大了对农村征信市场的开拓,尤其是一些互联网科技巨头,特别是一些P2P平台,如翼龙贷、宜信等,因为征信是P2P模式开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该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下乡也带动了农村征信的发展。阿里巴巴、京东的模式也间接的促进了农村金融征信的建立。

  我国目前只有央行建立了一套征信系统,采集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银行,缺少一些公民和组织的信用记录,所以这套征信系统有待完善。而且,即使银行掌握了大量公民和组织的信用记录,但是里面的数据都是静态的,基于交易行为的动态性的数据缺失。在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来看,只有动态性的、即时性的数据形式方能起到对公民个人或者组织进行信用评估的作用,但是当前银行的数据缺失这样的功能,所以央行这样的征信功能是不完善的。

  况且征信系统远没有覆盖农村,由于征信基础较弱,收集、整理、核准、评估、查询农村信用信息比较困难,涉及征信的农村模式、农民隐私保护、涉农数据安全、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交换、符合农村实际的征信产品和服务等基础工作还非常欠缺。由此导致了信用缺失、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城乡信用体系建设差距明显等一系列问题。

  据媒体报道,截至2015年5月底,广东省(除深圳市外)共有18个县(市、区)启动了信用村建设,投入资金1507万元,已有超过百万农户信息录入到征信中心。按照广东省政府的部署,相关部门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区域全覆盖、业务全覆盖、人群全覆盖。

  这标志着广东农村信用体系的框架正在逐渐清晰,走在了全国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前列。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下乡,农村金融模式发展的基础设施正在逐渐被建立起来,征信就是其中很大的一块支撑,众多公司也着力开拓这块农村热土。

  当前虽然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征信模式在农村被建立起来,但是这种进程正在逐渐加快,这也是建立农村征信市场值得期待的美好愿景之一。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