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际反假联盟除名的阿里巴巴下一步该怎么办?
距离加入国际反假联盟也就一个月的时间,阿里巴巴就被国际反假联盟给“除名”了。当然,“除名”不是一个结束,被国际反假联盟除名的阿里巴巴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距离加入国际反假联盟也就一个月的时间,阿里巴巴就被国际反假联盟给“除名”了。当然,“除名”不是一个结束,被国际反假联盟除名的阿里巴巴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阿里-马云
国际反假联盟(IACC)日前宣布,该机构将取消阿里巴巴的会员资格。该联盟部分会员公司认为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假货市场,对联盟吸纳该公司的加入表示了不满。
这种结果,在人们的意料之中。阿里巴巴加入国际反假联盟之初,奢侈品品牌Gucci、轻奢品牌Michael Kors等品牌就以退会来抗议阿里巴巴的加入。如果阿里巴巴不走,说不定,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品牌这样做。如果因为阿里巴巴的加入而导致国际反假联盟的“分崩离析”,甚至再出现另一个版本的国际反假联盟,也是极有可能的。所以,与其让阿里巴巴的加入引起联盟的分裂,还不如取消阿里巴巴的会员资格。这,也许是国际反假联盟的最佳选择。
当然,这种选择也有些武断。如果允许阿里巴巴在国际反假联盟存在,说不定还会是对阿里巴巴的最强“约束”呢。美国唱片产业协会反盗版执行副总裁布拉德・巴克尔斯(Brad Buckles)的一句话或许指明了另一个结果:“但我不理解的是,接纳阿里巴巴为成员怎么就很可怕了。加入IACC后,它将必须考虑我们的感受。”难道,加入国际反假联盟的阿里巴巴,会真的不顾及其他会员单位的感受不成?
不过,不管考虑还是不考虑国际反假联盟会员的感受,阿里巴巴都被“除名”了。如果想要寻回考虑他人感受的资格,只有寄希望于重新被国际反假联盟接纳。或者,自己能够成立一个足以和国际反假联盟相抗衡的联盟。否则,不管阿里巴巴口头上如何宣传自己的打假成绩,都缺乏权威性。阿里巴巴,需要一个名分。
那么,被国际反假联盟除名的阿里巴巴下一步该怎么办呢?这是个很尴尬的问题。笔者感觉,阿里巴巴下一步可能会面临这样几个选项。
第一,继续与国际反假联盟保持良好的关系。
与国际反假联盟反目成仇,这是个最差劲的选择。所以,应该继续与国际反假联盟保持良好的关系。
早在2012年,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淘宝网事业群就与国际反假联盟签订谅解备忘录,双方达成协议以共同打击在线假货商品。当时反假联盟主席Bob Barchiesi也曾经表示:“这次合作意义重大,每一个合法的企业都有共同的责任和利益确保线上市场能够持续发展成一个值得相信的平台。”
那么,继续维持这种合作关系,给国际反假联盟及其成员留下一个还可以合作的好印象,为自己日后重返国际反假联盟留一条“后路”,这才是要紧的事情。
第二,从技术上抑制假货。
阿里巴巴加入国际反假联盟,引起了这么大的风波,是有原因的。如果没有假货,就没有这个冲突。
阿里宣称,自己有超过2000名员工全职打假。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人力,是一方面;技术,是另一方面。
阿里巴巴目前急需要做的事情是,如何使用技术手段从技术上抑制假货在阿里巴巴旗下平台的生存。
其实,凭借阿里巴巴的大数据优势,以及其他技术优势,从技术上抑制假货是有可能的。
第三,与政府部门合作,打击假货。
必须要承认一点,阿里巴巴不成产假货。
指望阿里巴巴消灭假货是不可能的,所以阿里巴巴必须求助于政府相关部门。
从银行系统等途径入手,配合政府相关部门,从源头上打击假货的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是抑制假货的另一个途径。
第四,帮助消费者提高收入。
这个可能不太现实,也比较难办。
但是,没有需求,就没有买卖与生产。
为何会有假货的需求,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受限,所以才有了假货的市场。那么,如果消费者的收入提高了,假货还会有市场吗?
帮助消费者提高收入,这是国家的任务,何尝不是赚了很多钱的阿里巴巴的任务?
第五,鼓励创新、奖励创新。
有时候,堵确实不如“疏”。其实,引导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策略。
假货生产者,具有生产能力。如果能鼓励他们创新,把涉及知识产权的产品生产能力“改造”成拥有自己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生产能力,那生产出来的产品,还会有人穷追猛打吗?
鼓励创新,奖励创新,以较低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具有较高品质和自主品牌的产品,这岂不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第六,与那些争议品牌合作。
合作,要比互相争斗好得多。
某些品牌反对阿里巴巴,原因就是假货伤害了他们的品牌和收入。那最好的解决方式是,邀请他们来天猫开店,让他们一边经营一边监督,怎么样?
这样,既可以让那些品牌增加收入,又可以消灭平台上的假货,何乐而不为?
当然,前提是人家愿意来。
如果以上六点做得好,说不定事情还会有转机!
被国际反假联盟除名,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但是呢,如果好好做,做好了,那“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